English

古董你是我看不够的风景

1999-01-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高艳芳

一位英国人这样对笔者说:“你真该去采访一下王宁,他是中国人的骄傲。别看他年轻,但他的名字在世界拍卖行业都是赫赫有名的。世界第一大拍卖行——苏富比拍卖行建行255年来,他是第一个来自中国内地的文物鉴定、征集拍卖的专家,了不起。”

与印象中的古董鉴赏家相比,王宁看上去确实嫩了一些,但同他聊起来,你就会发现,他确实对古董了如指掌。

谈起自己的入行,王宁说其实特别偶然,是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使他踏进这个门坎。1991年年初,刚到英国WIRRAL大都会学院进修英文的王宁,对遍布于城镇、乡村的跳蚤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英国,传统集市处处有,西欧把传统集市叫做“跳蚤市场”,指的是商贩如跳蚤一样出没无常,平时无影无踪,集日忽从地下冒出来。有牌照的商贩可以营业,居民可以拍卖家中杂物旧货,走私贩子、罪犯销赃也难免混迹其间。英国的跳蚤市场很精彩,在周末大行其道,老的有几百年的历史,东西成交价格都在10英镑以下。

在一个周六的下午,王宁去一个小镇的跳蚤市场闲逛,不经意中,他瞥见一个“灯笼尊”,即一个灯笼造型的瓷花瓶。王宁欣喜地拿在手里,仔细地瞧。“灯笼尊”正面是粉彩的花鸟图案,背面是墨笔写的诗句。翻过“灯笼尊”,底部是“乾隆年制”的四字红款。王宁以为遇见了稀世珍宝,就问商贩卖多少钱,商贩讲8英镑,见王宁爱不释手的样子,商贩说:“这样吧,你要是真喜欢,6英镑卖给你了。”王宁非常兴奋,真没想到在异国它乡,轻而易举地得了一件乾隆年间的“官窑”。美滋滋地把“灯笼尊”拿到住地,摆在桌子上,左瞧瞧,右瞧瞧。他想,这么好的东西,应该让伦敦拍卖行给估估价,因为他耳闻英国拍卖行为梵高的作品估价的事情。他用射灯照着这件“灯笼尊”,从不同的角度,给“灯笼尊”照了许多照片,之后查询到伦敦拍卖行的电话,打过电话去咨询。拍卖行的工作人员客气地对王宁说,先把“灯笼尊”的照片寄来看看再说。王宁挑出几张用精美的信封寄给伦敦拍卖行,静等回音。两个星期过后,王宁收到了回信,伦敦拍卖行中国部的一个英国人在信中写到:从照片上看,可以肯定地说,这件“灯笼尊”不是乾隆年间的制品,而是民国初年仿制的赝品。看到这里,王宁像泄了气的皮球,可谓空欢喜一场。之后的几天,他一直在琢磨这样一个问题:洋人怎么对中国的古董这么了解,而我作为一名中国人,倒对自己祖宗的东西一无所知,太不应该了,进而他感到很惭愧。

这次经历,深深刺痛了王宁。他想,如果自己下下功夫,或许会成为一个鉴赏古董的行家里手。时间到了1991年6月,伦敦古董交易会隆重举行。按照以往的惯例,古董交易会期间,都安排一场精彩的有关古董知识的演讲。世界第一大拍卖行苏富比拍卖行亚洲区的主席在演讲中,讲了如何识别赝品。王宁感觉这样的演讲好像是为自己特意安排的,他从头到尾认真地听。古董交易会结束后,王宁给苏富比拍卖行亚洲区的主席写了一封信,恳请他介绍一些鉴赏古董方面的书籍。不久,他收到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信中详细列出了一长串古董参考书籍。拿着像帐单一样的目录,王宁来到一家书店。店主看了看目录,答复说这些是专业书籍,且大都不是近期出版的,找起来很麻烦。英国的书店都有检索系统,他就仔细检索,终于凑齐了书籍。

王宁考入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苏富比学院亚洲艺术研究生班,1993年毕业后,在英国佳士德中国艺术部培训,1993年8月,在英国苏富比拍卖行中国艺术部做起了文物鉴定、征集拍卖作品的专家,1995年,被选派到在美国纽约的苏富比拍卖行中国艺术品部做文物鉴定、拍卖、征集作品的专家。

苏富比拍卖行建于1744年,在255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中国人做专家是绝无仅有的。在苏富比拍卖行,他很快成为“中国通”,经常有一些收藏家找他来答疑解惑。

因为他要为苏富比拍卖行征集拍卖作品,所以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去各个国家拜访客户。1994年的一天,王宁以英国苏富比拍卖行中国艺术部文物鉴定专家的身份去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个客户的家中去看古董。当客户把一件件古董拿给王宁看时,王宁很失望,因为这几件古董太一般了,没有什么稀奇的。但在客户家小坐时,他一眼瞧见了立在墙角的一只大花瓶,底部是一个球体,上部是细颈状的,上面落满了灰尘,好像多年没有人碰过了。凭着职业的敏感,王宁凑到花瓶前,想要看个究竟。他小心翼翼地掸去花瓶上的灰尘,呀,原来是罕见的“九桃瓶”,画风细腻,纹饰生动,是清中期此类工艺品的代表。王宁把花瓶倒过来,底部的“乾隆年制”依然清晰,捧着这件明清的官窑。王宁想,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件古董当年在香港拍卖出396万港元的好价。

有一次,王宁在瑞典的一个小城市征集到一件商代的“方彝”,用行话讲“坑口”很好,锈蚀得不严重,文饰精美、清晰。“方彝”上有个盖,打开盖,里面有一张纸条,纸条的大意是:一位商人从上海带回这件东西到瑞典,之后商人去世了,东西流传到现在。王宁如获至宝,估价3万英镑,成交价格达到15万英镑,出乎意料。

无论是在英国伦敦还是在美国纽约工作,王宁都有丰厚的收入,客户的古董卖价越高,拍卖行赢利越大,可以拿到成交价的10%,水涨船高,王宁的收入也是不菲的。

王宁说:“5年里,我过手的古董上万件,每一件都有深的学问,每一件古董,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在苏富比拍卖行工作时,肯尼迪用过的几件物品被进行过一次拍卖,估价500万美金,成交价4000万美金,说明人们追忆肯尼迪时代,怀念这位总统,第一家庭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肯尼迪用过的保湿雪茄用的器皿,市场价格不过100美元,而同样的东西,只因为肯尼迪用过,拍卖的成交价格就是46万美元;肯尼迪夫人戴过的一条假的珍珠项链,市场价不过100美元,竟然拍出16万美元的天价。为什么呢,因为在现在的一些纪录片中,肯尼迪夫人戴的就是这条项链。被抱在怀里的小肯尼迪也经常在母亲的颈上抚弄这条项链,所以赢得了好的成交价。但我想有一点是得到拍品的收藏家没有想到的,这就是,这条项链在以后上保险时,会遇到麻烦。你想,一条价值100美元的假珍珠项链,偏要保险16万美元,保险公司不会给保。”

王宁办公室的桌子上摆着一件“耳当”,是明朝初年的作品。直径15厘米、厚3厘米的“耳当”,正面是一条张牙舞爪的龙,背面有一张纸,纸上有这样一段英文,写的是,八国联军当时的驻地在天坛公园,英国军队的一位官员从天坛大殿的房瓦上揭下了这个“耳当”。其实,“耳当”就是房瓦上的装饰,是砖耳材料。这位英国军人把“耳当”带回国,作为礼物送给另外一位英国朋友。王宁是花50英镑从这位英国人手里买下来的。他说:“‘耳当’后面的这张纸是早年贴上去的,如果没有这张纸,我就不收藏它了,有了这张纸,意义就深刻了,我将永远保存它,因为这里面记载着中国曾经受到的耻辱和岁月的沧桑。”

伦敦五年,纽约两年,使王宁长了不少见识,但当他毅然决然地回国时,很多人都为他惋惜,但他说,想回国做点事,利用他这些年在国外的经验,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底蕴。

在王宁办公室的沙发几上,有一件“大日如来佛”,是1410年的作品,据今将近590年了。这尊佛82厘米高,佛身上镀着金,面目慈祥,脸及手如真肤,极具艺术魅力,木料本身香气四溢,沁人心脾。王宁说,这尊佛像价值30万元人民币,作为一名古董鉴赏家,每征集到一件古董,都会兴奋不已。“一件古董,先要辨真伪,二要看完好程度,三要判断稀有程度,将其与同类古董进行对比,如果是绝无仅有的,自然是珍品。”

在英国和美国工作期间,王宁就与中国嘉德工艺品国际拍卖公司、北京翰海工艺品拍卖公司、北京荣宝斋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有着广泛的联系。在王宁看来,古董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器物。由于古董是古代生产出来的,所以具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古董不见得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看着不怎么顺眼的东西,不一定东西不好,古代的审美观点与现在是有差异的,要从多角度去审视古董。

7年前,王宁离开北京时北京城特色还是很多的,大的建筑群就是在绿树掩映之下的大片的四合院平房建筑,所以那时北京的天际线基本是开阔、舒展、水平感的,从而突出了故宫、景山、钟楼、鼓楼和天坛等。很遗憾的是当他回到北京时,出现的大量高层建筑已经粗暴地破坏了北京原有特色的城市天际线,破坏了古都风貌。同时,不可回避的是,他到过的北京一些博物馆,陈列的展品,金属器物腐蚀矿化,砖石文物酥碱粉碎,织物霉变腐烂,书画虫蛀褪色,木材干裂糟朽,漆器、牙雕龟裂,等等。在故宫,他在工作人员的休息间里看到一件古代的桌子,非常好的一件古物,很可惜,工作人员把大脸盆放在上面,日久天长,桌面损坏严重。王宁对他们说,我给你们买一张桌子,别把脸盆放在这上面了,没想到工作人员竟然说:“本来屋子就不大,你给我们买张桌子,放哪儿呀?”

有一次,王宁去雍和宫游览,在上厕所时,偶然发现男厕所旁边有一个堆放古董的仓库。在这间简易房里,堆放着各种“龙绣墩”和许多古时的家具,但好像没有人保管,落着厚厚的尘土。他也去过故宫的地库,里面的官窑瓷器都是一只摞一只码放的,一叠叠的盘子,就像家里厨柜里盘子的摆放形式一样。要知道,这样摆放是不规范的,因为上面的盘子底会划坏下面盘子上的釉。“在其它国家博物馆的地库,摆放古董都是很讲究的,瓷盘没有这样摆放的。如果说储藏条件不好,我跟很多文物专家的观点一样,文物也可以做到‘以文养文’。故宫里有记载的御笔就有30000件,重样的可以拍卖一些,拍卖得来的钱可以修缮文物,保养古董,这样做多好。其实,国内的许多文物专家与我的看法是一致的。以往,很多人认为古董是‘国宝’,只应由国家和政府的文物部门保存,文物市场或者文物商业只能造成文物的流失或者走私,弊端甚多。这出于对祖国文物的热爱之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宝藏于民’,许多珍贵的古董能流传到现在,都是民间收藏家精心收藏的。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陈列着许多民间收藏家收集的古董。”

在北京的数月时间,王宁多少遇到一些尴尬。“回到北京以后,我想到故宫的地宫里去看一看,但相当困难。我曾给有关部门打过许多电话,说想到地宫看看,对方只说,地宫不开放,先打一个报告来吧。其实,即便是打一个报告,也未必让你去看。当然,这可能是博物院有它自己的管理规定吧。我曾在大英博物馆的地宫里呆了两个星期,在那里,我把大英博物馆自建馆以来收藏的中国古董一一查出来,记录下来,以丰富自己的研究。在英国,博物馆比比皆是,都是免费开放的,国家财政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同时,博物馆的地宫是对公众开放的,去那里看看没有阻力。”

现在,王宁在古色古香的琉璃厂开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古董交易市场,与此同时,在每周四晚上,王宁也出现在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京城拍卖会》栏目中,为京城人讲解古董收藏方面的知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